未来之城答辩进行时,一位专家评委问道:“你们的城市规划看上去很分散,这背后是有什么设计意图吗?”橄榄树小学组的同学回答:“海洋里的生物也需要进行光合作用。我们的城市是像卫星城一样分区域的,而不是一大块陆地,可以防止破坏海洋生态平衡。”评委不禁为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。事实上,这个问题已经反向问过其他组——“你们的城市是一大块陆地,没有光照会导致下面海洋生物受到污染,你们有什么解决方案吗?” 其中一位评委老师直言,这不仅是你们要的答辩问题,更是我们人类都要思考的共生问题。而这竟然都在同学们的“射程范围”内了?!此时小编不禁有了邪恶的想法:“武老师,说实话,学生们实际参与了多少啊?”“从一开始查阅论文资料、分析问题、解决方案、分工写论文,还有给城市起名字、模型制作,都是学生主导的~”说罢,武老师发来了一份《项目计划书》。人员分工、可利用的资源、项目所受到的时间材料等限制和问题,同学们都条理清晰地列了出来。 未来之城®是一项享誉全球的STEAM教育项目,全球每年有3000多所学校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。在这个活动中,学生们以团队为单位,开展项目式学习课程,根据年度主题设计一座未来100年后的城市,2024-2025年度的挑战主题是“海上漂浮城市”。显然,这不是一项比“想象力”的活动,而是基于现实发展的一项需要“细致调研、缜密思考、大胆创新”的综合能力的挑战。最终,杭州橄榄树学校小学组获得一等奖、最佳项目管理奖;初中组获得三等奖! 在2124年,地球陆地已经超负荷承载人类,陆地资源极其缺乏,同时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,沿海城市遭到重创,居民无法生活。因此橄榄树小学部的“未来工程师们”决定在中国的北部湾建立一座海上漂浮城市——鲸未城。鲸未城的固定岛由模块嵌套或链组成区,通过“定海礁”将固定岛定在海底,辅以调谐质量阻尼器,共同维稳。建筑和工程全覆盖粘弹性涂层,实现防腐、减震。同时,还有环海监控、智慧生产保障食物、多途径淡水保障用水等。而制定这样一座100年后城市抵御风险和自然灾害的方案,也绝不是凭空想象的。同学们甚至翻阅了如《上海的大城市疏散经验》《基础隔震结构附加变化型调谐质量惯容阻尼器的优化设计研究》等论文。其中一组初中队伍“Glorilva光环森林”,在漂浮城市的能源储存上,他们提到了“镁海水电池”的使用。另一组队伍“莲”,为了实现零碳的生活方式,利用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,通过水伏效应产生电能。还有“海霁浮都”队伍提到用可伸缩的桥梁来连接主副岛,因为考虑极端天气条件对工程耐久性的影响,所以该桥梁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(FRP)建造。这些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对未来科研发展的规划。 自从上交论文后,同学们就开始着手制作符合实际比例的城市模型。然而,论文的理想是美好的,现实模型要真正转化出来,难度不言而喻。12月初的一个夜晚,寒风席卷学校东门。被亲生儿子/女儿吃了好几次“闭门羹”的三位妈妈,决定亲自上去看看——学校工程院里是越来越兴奋的Glorilva光环森林成员们,门口是越来越困的爸妈们,就连准备的晚饭也被活活熬成了宵夜。因为受到工具和材料的限制,孩子们用锉刀打洞,又怕亚克力板破裂,就先涂上热熔胶再打洞,再扩洞、打磨。就这样接力合作,一点点完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作品。对比现场大部分精致又豪华的模型作品,橄榄树孩子们的作品不免显得有些简陋。这样“没苦硬吃”,真的有必要吗?初中科学来老师说:“来橄榄树学校之前,这类比赛我一定会自己上手,奔着特等奖去,最后家长学生老师皆大欢喜。但在橄榄树学校,学生会抢我以前的‘活’啊,还会跟我说:‘老来,淡定老来。’” 从北京回来,再次踏进橄榄树学校少年科学院。墙上是同学们过去4个月以来的项目计划和进度跟进,桌上还有来不及收拾的材料、工具、废稿、垃圾……一切那么凌乱,一切却又那样平静。有学生把未来之城比喻成是“高阶版”的橄榄树超学科探究。当然,我们的孩子不是天生就会写论文、做项目的。而是在日常一次次打磨中,他们逐渐掌握和熟悉了探究方法。从问题界定论述、城市材料应用分析、选址优劣势分析、论文初稿,再到“鲸未”的提案,孩子们着手调研,查阅足够多的论文资料,老师们则“暗中查阅更多的论文资料”以此来引导学生,深入分析,才一步步有了雏形——一座建立在太平洋北部湾的用嵌套结构、高密度玻璃纤维防潮材料建设的鲸未城。最有趣的是准备答辩环节——大家想到的“笨”办法,就是让更多的人在保密的情况下听汇报、来提问。每一次模拟答辩,都是同学们不断精进方案的时刻。 最后,未来之城已经落幕了,没有拿到冠军或特等奖似乎是意料之外,但又情理之中的事。索性的是,在过去长达4个月的紧绷状态里,橄榄树的孩子们只因为一件事而流下过眼泪——担心来不及做完模型。于是,我们问老来:“看了今年其他组的作品,明年要不要选拔重组一支更强的队伍啊?”老来笑笑说:“明年?再带一群‘小白’去参加!”